热门关注
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合谷关元大椎迎香百会内关风池太阳膻中中脘气海肺俞肩井太冲八髎
新中华秘方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穴位图 > 颈部肩部穴位图

肩贞穴

时间:2016-08-20 17:50:01   来源:中华秘方网  作者:www.zhmf5.net

导读:肩贞穴属手太阳小肠经,按摩肩贞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耳鸣、齿疼、肩胛疼痛、手臂不举、上肢麻木、及肩关节周围炎、瘰疬等,肩贞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肩贞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贞(SI9 )

拼音: Jiān Zhēn

所属经络: 手太阳小肠经

位置: 上肢部穴位

主治: 肩臂疼痛,瘰疬,耳鸣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疗肩周炎.配肩髎曲池肩井手三里合谷治疗上肢不遂

肩贞穴位位置图】

肩贞穴位位置图

【图解肩贞穴位的位置】

肩贞穴的准确位置:腋窝后纹头,站好以后腋窝纹头的后面上一寸,正好与肩前穴是对应的,但它不叫肩后穴,叫肩贞穴。

【取穴技巧】臂内收时,腋后纹头直上1寸,三角肌后缘处,按后有酸胀感。

肩贞穴的准确位置图

肩前穴和肩贞穴操作可以是类似的,可以按揉,可以艾灸,可以皮肤针叩刺。用手按揉的时候,用两支手的中指对应起来旋揉。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筋膜、三角肌、肱三头肌、大圆肌、背阔肌。皮肤由腋神经的下支臂上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致密, 富有脂肪。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三角肌的后部, 穿该肌表面深筋膜入肌质内。以后,针可依序入桡神经肌支支配的肱三头肌长头, 肩胛下神经支配的大圆肌和胸背神经支配的背阔肌(腱),可深达腋腔。

 肩贞穴的位置解剖图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肩贞穴】经穴名。出《素问。气穴论》。

【名解】“肩贞穴”“肩”,穴所在部位肩部也。“贞”,古指贞仆问卦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阳气所在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小海穴蒸散上行的天部之气,上行到本穴后此气冷缩而量少势弱,气血物质的火热之性对天部层次气血的影响作用不确定,如需问仆一般,故名“肩贞穴”。

肩贞穴

【穴位含义】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阳气所在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散化小肠之热。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

【运行规律】分散于肩之各部。

 

【按摩肩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耳鸣、耳聋、齿疼、肩胛疼痛、手臂不举、上肢麻木、及肩关节周围炎、瘰疬等。

【功效作用】肩贞穴,清头聪耳,通经活络。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上肢瘫痪、肩关节周围炎、淋巴结节等。

【穴位配伍】肩贞穴配肩髃穴主治肩臂疼痛、上肢瘫痪;肩贞穴配天井穴主治瘰疬;肩贞穴配肩井穴、肩髎穴、手三里穴、曲池穴、合谷穴治上肢不遂;肩贞穴配合谷穴、肩髎穴、内关穴、后溪穴、中渚穴治肩周炎;肩贞穴配耳门穴、听宫穴治耳鸣。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指尖掐按肩贞穴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治肩周炎。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肩贞穴5~20分钟,每天一次,可以治肩周炎。

【拔罐疗法】用火罐留罐5~10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改善项痛、肩周炎。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肩贞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治耳鸣、耳聋、热病。

【针灸疗法】直刺1~1.5寸或向前腋缝方向透刺,肩部及肩胛部酸胀。有时可有麻电感向肩及指端传导。

收藏此文 赞一个, 人赞过 打赏一下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支持一下

  • 手机扫码打赏如下:(不管多少,都会给我们更大的动力!)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上一篇:臑俞穴     下一篇:扶突穴

评论:肩贞穴

>>查看早前评论

精彩专题

人迎穴 343
人迎穴
高清

人迎穴,属足阳明胃经,按摩人迎穴的作用与好处:缓解治疗咽喉肿痛

天突穴 968
天突穴
高清

按摩天突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咳嗽、哮喘、失音、呕吐、

五大黄金养生穴

百会穴
百会穴

按摩百会穴的作用与好处 治疗高血压、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

涌泉穴
涌泉穴

按摩涌泉穴的作用与好处 治疗高血压、提高性功能、使肾精充足

关元穴
关元穴

按摩关元穴的作用与好处有治疗尿道炎、盆腔炎、肠炎、神经衰弱等

印堂穴
印堂穴

按摩印堂穴的作用与好处有清头明目、通鼻开窍,治疗高血压、失眠、鼻炎、感冒精神乏力等

膻中穴
膻中穴

按摩膻中穴的作用与好处有提高性功能、可以丰胸、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丰胸美乳等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8 - 2024 www.zhmf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新中华秘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