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

郁金的功效与作用 - 活血化瘀药 打印页面

新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7-06-13 11:18:09  

  名称:玉金

  类别:活血化瘀药

  拼音:YU JIN

  拉丁:Radix Curcumae

  别名:郁金、黄郁

  药用部位:块根

郁金

  药材性状:温郁金:呈长圆形或卵圆形,稍扁,有的微弯曲,两端渐尖,长3.5~7cm,直径1.2~2.5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纵纹隆起处色较浅。质坚实,断面灰棕色,角质样;内皮层环明显,气微香,味微苦。 黄丝郁金:呈纺锤形,有的一端细长,长2.5~4.5cm,直径1~1.5cm。表面棕灰色或灰黄色,具细皱纹。断面橙黄色,外周棕黄色至棕红色。气芳香,味辛辣。 桂郁金:呈长圆锥形或长圆形,长2~6.5cm,直径1~1.8cm。表面具疏浅纵纹或较粗糙网状皱纹。气味微辛苦。 绿丝郁金:呈长椭圆形,较粗壮,长1.5~3.5cm,直径1~1.2cm。气微,味淡。

  栽培要点:喜湿暖湿润的气候,以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层肥沃的砂壤土最为适宜。怕旱怕涝及严重霜冻,忌连作。用根茎繁殖。

郁金

  产地:浙江、四川

  采收加工:冬、春两季挖取块根。抖去泥土,摘下块根。蒸或煮至透心,取出晒干。

  地道沿革:始载于《药性论》列为中品。《唐本草》云:“郁金生蜀地及西戎。”《本草图经》曰:“今广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本草蒙筌》云:“色赤兼黄,生蜀地者胜。”历代本草均记载产四川为道地,现代根据栽培的地区、药材商品的品种不同,分为“黄丝郁金”又称“川郁金”、“黑丝郁金”又称“温郁金”、“绿丝郁金”等。而温郁金主产浙江瑞安县,是著名的“浙八味”之一。

  炮制:切片、生用。

郁金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油中成分大体与各自的根茎(莪术)相似。

  药理作用:理气、散瘀、止痛。其作用为:(1)健胃;(2)利胆:姜黄素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能减少尿内的尿胆元;(3)利尿,故有助于清热。此外,还有轻度的镇痛作用。

  性味归经:寒;辛、苦;归肝、胆、心经

  功能主治: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用于经闭痛经,胸腹胀痛、刺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黄疸尿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搽。

  禁忌:气血虚而无瘀滞及阴虚失血者禁服,孕妇慎服。不宜与丁香、母丁香同用。

郁金

临床应用:

为疏肝解郁止痛的重要药物。

1、治肝郁胁痛属气血郁滞者,表现有胸胁满闷和胀痛,例如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所致的肝区痛,可在逍遥散基础上加郁金。

2、治泌尿系疾患,多用于肾结石等引起的肾区痛,取其有利尿和镇痛作用。常配利尿渗湿药(参考金钱草项下肾石方);治肾结核的血尿可配旱莲草、冬葵子、石苇等。
近年来,郁金也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配金钱草,枳壳、木香、大黄等,加强利胆镇痛作用,方如胆道排石汤(天津南开医院方),对较小的或泥沙样的肝胆管结石而无严重梗阻或感染者,有一定疗效。

3、治血瘀经痛,尤其适宜于经前痛而偏于热,有气血郁滞表现者,可用郁金配柴胡、当归、黄苓等,方如宣郁通经汤(本方中郁金善解气郁,当归善解血郁,黄苓善解热郁,配合应用有加强理血清热镇痛作用)。

4、治湿温神昏(如“流脑”、“乙脑”病人的神志不清或呆滞),郁金配菖蒲最常用,有清心热和芳香开窍作用,可加入清热解毒方剂内。
又治癫狂(精神分裂症的躁狂状态)或癫痫,与痰气郁结有关者(胸闷、不思饮食、吐涎沫、苔腻、脉滑),可用郁金配白矾,以解郁除痰,方如白金丸。但单用效力较薄,现代多用白金丸味(如菖蒲、朱砂、胆南星、丹参等)。

附:

1、郁金的商品种娄分为广郁金和川郁金,但其名称与产地并不相符。广郁金(又名黄郁金)主产于四川;川郁金(又名黑郁金)主产于浙江温州,也称温玉金。两者功用大同小异,一般用广郁金较多,而川郁金的特点是:药性较温和,祛痰而又不致于过分虚散,体虚者可以选用;

2、郁金习惯上不与丁香同用;

3、需用柴胡解肝郁而又嫌其则燥时,可用郁金配白芍代。

用量:3~9g。

处方举例:

1、胆道排石汤(天津南开医院方):金钱草30g,茵陈15g,郁金15g,枳壳9g,木香9g,生大黄6~9g,水煎服。

2、宣郁通经汤(傅青主);川郁金3g,当归15g,黄苓3g,白芍15g,丹皮15g,山栀子9g,白芥子6g(炒研)柴胡3g,香附3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4剂。

3、白金丸(古验方);白矾30g,郁金30g,共为细末,面糊为丸,每日三次,每次3g,开水送服,也可用菖蒲9g煎汤加数滴姜汁送服。

注:

1、郁金习惯认为四川产品颗粒均匀,皮细,内色黄亮,品质最好。浙江产品颗粒大,较瘪瘦,皮粗,内色黑褐,品质较差。但在门市配方中,习惯称川郁金为广郁金,温郁金称川郁金,实属错冠产地。应根据产地结合植物情况,研究更正。

2、广西、云南产品原名莪苓,为郁金的代用品,一九五九年《中药志》命名为桂郁金,同等使用。

3、郁金畏丁香。

文章来源:http://www.zhmf5.net/zhongcaoyao/huangyu.html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