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田七)的功效与作用 - 止血药 打印页面
新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7-06-11 16:16:37
三七为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
名称:三七
类别:止血药
拼音:SAN QI
拉丁:Radix Notoginseng
别名:山漆、血参、田七、田三七(因原产广西田阳)、金不换(因其珍贵)、旱三七(因与菊科水三七相区别)、人参三七(因与人参同科)。
药用部位:根
来源: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均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云南的文山、西畴,广西的田阳、靖西等地。
采收加工:挖取3~7年的根,去净泥土、剪除地上茎及细小支根、须根后,先曝晒至半干,再反复搓揉,曝晒至全干。七月份结籽前采收者体肥实称“春七”质佳。结籽采收者体较瘪瘦称“冬七”质次。
性状鉴别:主根纺锤形或不规则的块状,长约2~5厘米,直径0.3~2.5厘米。外皮呈光亮的灰绿色或带有黄斑(习称铜皮)或灰黄色(习称铁皮)。顶端较平或少数带有残茎,底部有剪断支根的痕迹,全体有凸起瘤状物或支根的分歧及横向皮孔,并有断续的纵皱纹。质坚实,难折断。横断面灰绿色或淡棕色,皮部与木部易分离,显菊花心,角质样。气弱,味先苦而后微甜。
以个大肥实,体重皮细,灰绿色有光泽,断面灰黑色带绿,无裂隙,习称“铜皮铁骨”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三七皂甙甲、三七皂甙乙和黄酮甙。
功效与作用:止血、祛瘀、消肿、止痛。
其药理为:
1、止血。三七温浸液能缩短家兔凝血时间,并有收缩血管作用。
2、消炎。三七水煎液对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抑制作用。
3、增加冠脉流量。三七黄酮甙能明显增加心冠状动脉流量,同时心肌耗氧量减少。又三七水煎似具有糖质激素样作用。
注:抗病毒和抗真菌,三七水浸剂在体外实验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原药捣碎或磨成粉末,生用。
性味:甘、微苦、温。
归经:入肝、胃经。
功能:止血化瘀、消肿止血。
主治:外伤肿痛出血,吐衄血,血痢,崩漏,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疮毒。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附录:
临床应用:为止血化瘀要药。
1、治跌打内伤或外伤出血,有血瘀肿痛者尤为适宜,能祛瘀止血,消肿止痛,效果良好。内服可研末3g,米汤送服,用黄酒或白酒30g,微热送服均可,也可配其他汤药冲服。外用以三七1.5g,配煅龙骨、五倍子各15g,共研细末,敷于患处。
2、治吐血、肺胃出血,常配白芨、藕汁、茅根之类,方如安血饮,属热证者要加配生地以凉血。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顽固疼痛,可服三七末配五味子、肉桂、丹皮、赤芍等。
4、治血液病出血,在治疗方剂内加三七末3g冲服,初步观察有一定止血作用,部分病人用药后血小板数明显上升。
5、试用于治脑出血(发病初期昏迷不语),可以用三七3g研末送服,配鸡血藤、磁石、竺黄精、石菖蒲、党参等。
此外,内服三七末对治疗冠心病也有一定帮助。
使用注意:血虚无瘀滞的吐血、衄血不宜用。又一般认为参三七的止血效力比竹节三七稍强,但竹节三七祛瘀消肿之力则较胜,用于跌打损伤更好。
用量:粉剂1.5~3g,最多可用至4.5~6g,病急者可每4~小时服一次。入煎剂用3~9g,但总以服粉剂(三七末)较好。
处方举例:
1、安血饮:三七末3g(冲),白芨15g,藕汁1小杯(冲),白茅根30g,龙骨15g,牡蛎15g,制大黄6g,水煎服。
注:
1、三七是一种珍贵药材,其栽培与生长情况与人参相似,一般三年产品多为200~300头,四年多为120~160头,5~6年多为80头。在商品上等级划分亦较细,每市斤20头者为1等,40头为2等,60头为3等,80头为4等。120头为5等,160头为6等,200头为7等,300头为8等(过去称大二外,小二外),450头以内为9等(又称煎口三七),主根上剪下的细小须根为11等。
2、菊科植物土三七(习称水三七)与正文所说的三七系同名异物,其新鲜或干燥的块根,亦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及咳血、衄血、便血等症。干燥的块根呈拳形、肥厚的不规则圆块状(似白术),长约3~10厘米、直径约3~7厘米。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全体多有瘤状突起。在突起顶端常有茎基或芽痕,质坚实不易折断。纵切面可见灰黄色筋脉,横切面显菊花心状。味甘淡后微苦。
3、景天科植物景天三七的新鲜肉质带根全草,亦用于治疗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各地多有使用。有的用干燥全草,有的只用根部。
【应用】
1.出血证。本品味甘微苦性温,入肝经血分,功善止血,又能化瘀生新,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尤以有瘀滞者为宜。单味内服外用均有良效。如《濒湖集简方》治吐血、衄血、崩漏,单用本品,米汤调服;若治咳血、吐血、衄血及二便下血,可与花蕊石、血余炭合用,如化血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各种外伤出血,可单用本品研末外掺,或配龙骨、血竭、象皮等同用,如七宝散(《本草纲目拾遗》)。
2.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本品活血化瘀而消肿定痛,为治瘀血诸证之佳品,为伤科之要药。凡跌打损伤,或筋骨折伤,瘀血肿痛等,本品皆为首选药物。可单味应用,以三七为末,黄酒或白开水送服;若皮破者,亦可用三七粉外敷。若配伍活血行气药同用。则活血定痛之功更著。本品散瘀止痛,活血消肿之功,对痈疽肿痛也有良效。如《本草纲目》治无名痈肿,疼痛不已,以本品研末,米醋调涂;治痈疽破烂,常与乳香、没药、儿茶等同用,如腐尽生肌散(《医宗金鉴》)。
此外,本品具有补虚强壮的作用,民间用治虚损劳伤,常与猪肉炖服。
【用法用量】多研末吞服,1~1.5g;煎服,3~10g,亦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1.《本草新编》:“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补血补气药之中则更神。盖止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止而有安静之休也。”
2.《本草求真》:“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则痛作,血因敷散则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故凡金刃刀剪所伤,及跌扑杖疮血出不止,嚼烂涂之,或为末掺,其血即止。且以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漏、经水不止、产后恶露不下,俱宜自嚼,或为末,米饮送下即愈。”
3.《医学衷中参西录》:“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病愈后不致瘀血留于经络,证变虚劳(凡用药强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虚劳)。兼治二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疾下血鲜红久不愈(宜与鸦胆子并用),肠中腐烂,浸成溃疡,所下之痢色紫腥臭,杂以脂膜,此乃肠烂欲穿(三七能化腐生新,是以治之)。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疼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外敷内服奏效尤捷。疮疡初起肿疼者,敷之可消。三七之性,既善化血,又善止血,人多疑之,然有确实可证之处。如破伤流血者,用三七末擦之,则其血立止,是能止血也;其破处已流出之血,着三七皆化为黄水,是能化血。”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皂苷、黄酮苷、氨基酸等。止血活性成分为三七氨酸。
2.药理作用:本品能够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溶栓作用;能够促进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具有造血作用;能够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对各种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均有保护作用;能够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氧利用率,扩张脑血管,增强脑血管流量;能够提高体液免疫功能,具有镇痛、抗炎、抗衰老等作用;能够明显治疗大鼠胃黏膜的萎缩性病变,并能逆转腺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具有预防肿瘤的作用。
3.临床研究:用生三七粉1g,每日2~3次冲服。治疗高脂血症76例,结果:降胆固醇的有效率为78%,降甘油三酯的有效率为57.5%,降β脂蛋白的有效率为53%,(中医杂志,1994,2:70);用三七粉3g,早晚各1次空腹冲服,7天为1疗程。治疗脑震荡后遗症60例,总有效率为86.1%(河南中医,1997,4:235);用三七粉、西洋参各15g,每日1g冲服,15天为1疗程,治疗前列腺肥大26例,总有效率为88.5%(中医杂志,1994,4:199);用三七研粉过110目筛,醋调成糊状备用。先清洁疮面,再涂药膏,2天换药1次。治疗褥疮36例,经4~10次换药,全部治愈(时珍国医国药,1996,4:200);另据报道,本品还可用治重症肝炎、冠心病、肺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疤痕疙瘩、术后粘连、痔疮等。